2007-05-12 09:50:00 0
他们是一群来深圳闯荡的年轻设计师,大多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既有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又能较好把握现代都市人群的消费时尚、审美情趣,设计的作品既新潮又实用,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欢迎——独立设计师扮靓都市家园
早些年,提起室内设计师,人们会把他们与包工头甚至施工队人员画上等号。因为,当时的室内设计大多包含在施工里,是免费的,而“免费”的结果是,装修出来的居室千篇一律,似曾相识。近年来,当追求个性的家居装修成为潮流和趋势时,一批年轻的独立室内设计师渐渐浮出了水面。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的许多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深圳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主流人群的认同。
入行经历不一殊途同归
来深圳闯荡的这些年轻设计师们,时间长的已经摸爬滚打了10多年,短的也有两三年。从入行到成为独立设计师,有的是有备而来,有的是误打误撞。刚跨出大学校门时,他们大都在相关的设计公司工作。在公司的好处是,接单和资金问题不用自己操心;不好的是,许多事情受约束,尤其是自己的特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于是,他们选择了自立门户。
韦志戈,1998年从广西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毕业。他没想到自己会涉足家装行业,因为他的拿手活是漫画和美术字。2000年来深后,他先后在动漫、网络、贸易、保险等行业干过,还做过兼职健身操教练。每一行,他都只干了几个月,他对按部就班的工作极不适应。2003年,一个从事IT的陕西小伙子在网上看过韦志戈的漫画作品后,就决定把自己的一套79平方米的房子交给他装修。给了他15万元装修费后,陕西小伙出差当起了“甩手掌柜”,而装修的结果让这位小伙子非常满意。打这以后,韦志戈与室内装修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给自己起了一个“3米”的网名——“渺小”之意。
张阳,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环境艺术专业。1998年,出生美术世家的他担心自己实践经验不足而“误人子弟”,毅然放弃留校当老师的好事,跑到深圳来增加“实践经验”。他曾在独立设计师和家装公司设计师的角色之间多次转换,因为不愿受束缚,最终还是加入了独立设计师行列。
黄德勇,朱宝春,杨枝、唐斌夫妇,吕宏伟、周毅星、廖江英、刘彩霖等人,也是不愿受束缚,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先后来到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室内设计工作室。
创业八仙过海各有招数
入行较晚的韦志戈是室内设计圈里的“名人”,穿着前卫、时尚、总是面带笑容,很有亲和力。客户大多是先喜欢上他的漫画,接着喜欢上他这个人,然后才把房子交给他装修。田园、乡村、现代等风格的房子他都设计过,他说,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首先是要得到业主的认可,因此他认为,与业主的沟通很重要,“房如其人”是他设计的方向。
韦志戈画漫画是个快手,手绘设计草图同样不含糊。他常常和业主一起到待装修的房子,边沟通边画草图,画完一个空间,业主通过了,再到下一个空间,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套房子的初步设计。业主明白了设计师的意图,就等着画出准确尺寸的图纸和施工了。短短几年,韦志戈已经完成了近200个室内设计项目,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不同于其他几位精瘦的年轻设计师,30来岁的张阳身体已经开始发福。他总爱一边干活,一边思考问题。他的设计风格大多是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经过了七八年的打拼,张阳已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这期间,他做过楼盘的样板房,也做过住家的设计,一年10多项目,收入稳定。客户多数由朋友介绍,有的客户还成了他的朋友,在第二、第三次置业时,仍然把房子交给他设计。过去,他只注重高端客户,现在,他也把眼光落到了普遍住宅上面。
事业上较真,生活中糊涂的朱宝春是个很有灵气的人,他擅长运用光线、结构和质朴的材料,通过简洁的手法,达到不同业主的要求,尤其深得年轻白领们的欢心。
黄德勇在设计圈里年龄稍长,故自称“九叔”。他曾开过设计公司,干得风生水起,但最后,他还是觉得“单干”比较适合自己。黄德勇喜欢喝点小酒,几杯啤酒下肚,他的设计灵感便泉涌而至。此外,听音乐和踢足球也是他设计的源泉。因此,他能很好地协调形、色与光影的关系,将功能与空间进行最大的优化。10多年的工作积累,还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业主至上。他说,在设计方面不要求多而要求精。近来,他把眼光转到研究自然、古朴的元素与现代空间的有机结合方面。
杨枝、唐斌夫妇的室内设计夫妻档生意很红火。他们很幸运,刚开始就遇上了一位较有品位的业主,让他们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也使得“收费设计”顺理成章。他们的工作方式就是先跟客户交朋友,了解朋友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品位、性格等。房子装修完了,客户至今还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甚至认为,室内设计是一个贵族的行业。在他们眼里,设计房子是件需要文火慢慢煲的事情。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常常要花费他们几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设计花费了他们两年的时间。
学装潢专业的吕宏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些,有些沧桑感。他的嗓音非常有磁性,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如同一个个蹦出的动听的音符,敲打着你的耳膜,让人对他先有了几分好感。1998年,他就来到深圳,干过许多与装修有关的事业,并获过一些奖,在报上发表过许多关于设计方面的文章。
吕宏伟2004年加入到独立设计师行列时,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因此。他是“组织”里聚会、踢球、郊游的积极分子。他信奉的格言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此,一有楼盘入伙,他就到现场无偿为业主提供有关装修咨询,还在网上不厌其烦地为网友解答房屋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当然,有不少网友成了他的客户。在装修的那段时间,他与网友及装友们联系密切,觉得生活非常充实。装修过后,网友和装友们如同一阵风一样飘走,各忙各的去了,又让他觉得很失落。
收获享受生活憧憬未来
年轻的设计师们在工作之余,也挺会享受生活。他们成立了一支“型色兄弟”设计师沙龙足球队,还有亲友啦啦队助阵,每周二、五下午,在科技园的足球场,一定能见到他们与其他足球队厮杀的场面。他们还不定期地组织研讨、聚会和郊游,以增进相互间沟通,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也充满期望。
醉心于室内设计的韦志戈不怎么喜欢踢球,但他也很会享受生活:健身,打台球、羽毛球,玩越野车、滑翔伞,甚至还想去潜水……见到韦志戈,你会感觉到他精力充沛,浑身充满着活力;看过他的《创意洗手间》等漫画作品后,你会在舒心一笑时,为他那奇特而丰富的想像力而震撼。
还在上大学时,韦志戈就已经是一个多产的领取高额稿酬的漫画手,毕业不到两年,画漫画和写广告美术字就为他在广西赚取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一辆小汽车。尽管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韦志戈一再强调,赚钱不是他人生的最终目标,但设计为他带来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他快乐的基础。韦志戈说,刚出校门时,有虚荣心,什么事情都想做。现在他才发觉,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室内设计工作,不过要快乐地工作,他的工作室也因此命名为“快乐装修坊”。最近,他又迷上了培训讲座,他说,世界上一些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行模式,他也想把收费设计朝这方面发展。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把室内设计当作一个企业来做,让它产业化,甚至让其上市。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当室内设计业的“比尔·盖茨”。
在朱宝春散漫不羁的艺术家气质的外表下,包藏的是一颗火热而执着的事业心。尽管朱宝春说过深圳不太适合他,但入行9年,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过。除了搞设计外,打游戏,与同行聚会、踢球,娶妻生子,他一样不落。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接自己想接的活。
黄德勇说,他庆幸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又能生存的职业。但是,面对更加年轻的设计师,他也感觉到了压力。因此,他只有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个项目。眼下,10多套房屋的设计项目已经排满了他今年的工作日程,如果让他写篇有关设计方面的文章,他的脑袋便摇得像个货郎鼓似的。他说,有这工夫,他早把一套房子的设计图拿下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同是室内设计师的太太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设计师,杨枝喜欢看电影,喜欢孩子,因此,她的设计大气、端庄而不乏细腻。不过,杨枝倒不觉得自己与男性设计师有什么不同,在工作时,她更多地是把自己当作男性。望着眼前轻声细语、小鸟依人般的杨枝,你很难把她与奔波在各种毛坯屋里的设计师联系起来。但只要你看过她的手绘设计草图和她设计的房子,你就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她的最大愿望是拥有一幢屋前有树的房子。
张阳经常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商人与设计师合二为一。这也是他上大学时老师抛给他们的一个问题。张阳说,等到他找到了这个答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传给后人时,也许他会选择回到大学教书。他还想去拥有古建筑艺术宝库的欧洲游学。当然,将来能在一座大山里建一所自己喜欢的房子,一半时间享受生活,一半时间用于纯粹的设计是他最想要的生活。
在深圳为他人设计了一套套住房的这些室内设计师,有的已经“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登科”;但有的还是租房户,或处在“居无定所,一人吃完全家饱”的境况。虽然他们信奉“装修的最高境界是不装修”,但是,无暇顾及才是个中最大的缘由。毕竟,“收费设计”还没能得到市场和所有业主的认同,设计师自身的价值也没法得到充分体现。而要做到这些,除了业主的品位和价值观外,也需要设计师们的共同努力和培养。因为,再好的设计蓝图,如果得不到业主的认可,等于废纸一张。
总的来说,设计们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还算满意。他们都说,是深圳给了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大平台,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设计师口号
韦志戈:快乐设计,快乐生活。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要让自己拥有比大多数人更健康的、开朗、时尚的生活方式。张阳:有了客户的理解与信任,设计师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创作灵感。朱宝春:设计也许没有生命那么重要,但它是我作为设计师的灵魂所在。黄德勇:为提高社会的艺术素质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杨枝:每一个作品,都应有生命;每一次创作,都希冀重生。唐斌:设计是天生就存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地将它孕育成人。吕宏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今周特稿》通过表现特色人物或特色事件,反映这个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你有线索提供,或有感想要说,可以与本报周末编辑部联系:21315056(可发短信)、83518178。